引进他国创新资源,必须在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下,依靠市场化手段实现许可转让。
即税率应该增加到:再增加税率就会扩大基尼指数的最高点。这种 基尼指数概念上的帕累托最优和正义原则、差别原则,也完全符合罗尔斯的二大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一个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在这个点上,可以理解为资本已经具有合理所得,也应该是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流动资金和土地各自合理地获得公平利益的均衡点。那么应该由谁来做收入分配,尤其是二次调节的判官?很简单,就因为分配的标准是每个人和一切人的生存、幸福和自由发展,那么,理所当然地应该由每个人和一切人来做判官,来决定。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承认包括教育和家庭财富在内的社会环境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贡献的差异所造成的收入差异?我认为,我们既应该承认这种家庭和环境差异造成的收入差异,又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调节。至于由个人选择导致的不平等,社会则不应再作分配,因为这既是个人所应得,亦是个体需要为此负上责任的。科学的理解应该是:比如通过累进税制和工会的力量来减少富人的收入来加大福利投入,那么,税率和工资、福利就应该增加到边际基尼指数不再扩大为止。
显而易见的就应该是由全民普选的民主政府来参与调节。因此,‘在考虑分配正义问题时,以道德价值(moral worth)来作为标准,是极度不切实际(utterly impracticable)之事。中共2011至2015年的五年规划将经济再平衡列为优先任务,但在连续几年出现消费小幅增长、投资小幅下降这种鼓舞人心的局面后,近日公布的数据却显示这一趋势又出现倒退。
在这场辩论中,还有两点常被忽视。 近十年来,经济学家乃至共产党高官几乎一致认为,中国需要转变北京方面所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家庭消费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约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半。要弄清中国经济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投资,只需在北京或者其他大城市呆上几天,聆听一下普通百姓的抱怨。
第二,如果投资增速大幅放缓或者投资出现下滑,就业和工资增长就会随之放缓,那么消费也会下降。长江商学院(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经济学家杨瑞辉(Leslie Young)表示:"世界承担不起中国成为大众消费型社会的后果,这与资源约束不相容,也是一种无效的平衡。
虽然重工业饱受过度投资和空置产能的困扰,但中国服务业并无产能过剩--可能只有官方宣传领域是个例外。"译者/何黎 进入专题: 投资重点 。" 着重于服务业投资以及有利于维护环境可持续性的投资,也有助于解决这场争论中的一个谬误--即中国经济需要转变为以商品消费为主导的模式。而投资占GDP的一半左右,即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也是偏高的水平。
他们如今表示,中国在未来多年仍然需要持续保持高投资--只是需要将投资引导到不同的领域。但这些为中国经济开出简单药方--增加消费、减少投资--的人会不会都错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这张几乎成为正统观点的药方提出质疑。正如前世界银行中国业务局局长黄育川(Yukon Huang)所说:"经济不平衡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要确保投资是高效地投入在正确的事物上。针对困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弊病,简单的药方是大力增加家庭消费,减少那种人们认为不健康的投资癖好。
第一,尽管中国消费占GDP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人均消费实际上每年增长约8%。过去5年,投资对信贷的依赖与日俱增,但许多投资最终徒劳无功,大量贷款将成为不良贷款。
两者之和与100%的微小差额,来自净出口对增长的负贡献率。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更清洁的能源、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升级都有巨大的需求,其他有助于清洁空气、缓解拥堵的投资亦是如此。
中国不需要内陆地区林立的空置住宅区,不需要荒郊野外无人使用的机场,也不需要仿照美国国会大楼或帕提侬神庙而建的政府大楼。2013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投资的贡献率是54.4%,这表明去年投资增速快于消费,并且在经济中的占比提高。最迫切的或许是医疗等服务的投资需求中共2011至2015年的五年规划将经济再平衡列为优先任务,但在连续几年出现消费小幅增长、投资小幅下降这种鼓舞人心的局面后,近日公布的数据却显示这一趋势又出现倒退。家庭消费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约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半。中国不需要内陆地区林立的空置住宅区,不需要荒郊野外无人使用的机场,也不需要仿照美国国会大楼或帕提侬神庙而建的政府大楼。
在这场辩论中,还有两点常被忽视。 近十年来,经济学家乃至共产党高官几乎一致认为,中国需要转变北京方面所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要弄清中国经济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投资,只需在北京或者其他大城市呆上几天,聆听一下普通百姓的抱怨。"译者/何黎 进入专题: 投资重点 。
但这些为中国经济开出简单药方--增加消费、减少投资--的人会不会都错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这张几乎成为正统观点的药方提出质疑。他们如今表示,中国在未来多年仍然需要持续保持高投资--只是需要将投资引导到不同的领域。
第二,如果投资增速大幅放缓或者投资出现下滑,就业和工资增长就会随之放缓,那么消费也会下降。2013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投资的贡献率是54.4%,这表明去年投资增速快于消费,并且在经济中的占比提高。而投资占GDP的一半左右,即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也是偏高的水平。" 着重于服务业投资以及有利于维护环境可持续性的投资,也有助于解决这场争论中的一个谬误--即中国经济需要转变为以商品消费为主导的模式。
长江商学院(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经济学家杨瑞辉(Leslie Young)表示:"世界承担不起中国成为大众消费型社会的后果,这与资源约束不相容,也是一种无效的平衡。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更清洁的能源、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升级都有巨大的需求,其他有助于清洁空气、缓解拥堵的投资亦是如此。
正如前世界银行中国业务局局长黄育川(Yukon Huang)所说:"经济不平衡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要确保投资是高效地投入在正确的事物上。最迫切的或许是医疗等服务的投资需求。
针对困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弊病,简单的药方是大力增加家庭消费,减少那种人们认为不健康的投资癖好。第一,尽管中国消费占GDP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人均消费实际上每年增长约8%。
过去5年,投资对信贷的依赖与日俱增,但许多投资最终徒劳无功,大量贷款将成为不良贷款。虽然重工业饱受过度投资和空置产能的困扰,但中国服务业并无产能过剩--可能只有官方宣传领域是个例外。两者之和与100%的微小差额,来自净出口对增长的负贡献率 新动因 宏观经济存在的失衡,看起来是一个总量的问题,实际上动因在于结构问题。
2010年实现了第二次穿越,从当代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向当代上中等收入国家穿越。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到1998年下半年波及到中国,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使得这种矛盾更加凸显。
所以,通胀里很大程度上是国际输入的通货膨胀。比如,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从成本角度推动了物价上涨。
2012年通货膨胀率为2.6%,经济增长率为7.8%。从1998年下半年到2010年10月份以后这12年时间里,除个别年份之外,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尤其是内需不足。